科技报国启于“杭”,大工学子勇担当
时间:2024-08-02 阅读:4149次
为积极引导学生走进企业、走向社会,调研杭州科技创新前沿产业发展动态,了解企业人才招聘培养政策,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未来启‘杭’”实践团走访杭州智能制造、能源动力、互联网通信高新技术园区,深临中国创新“智”造一线阵地,深入调研专业人才就业现状,感受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的磅礴伟力。
走进智能制造,探寻数字化改革创新的新质生产力
7月22日,实践团一行走进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探寻企业智能物联新未来的产业方案。在海康威视科技展馆,实践团沉浸在各类数字化产品场景中,聆听公司团队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奋斗故事。海康威视以视频技术为起点,凭借着在智能物联和大数据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和先发优势,已基本具备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能力。通过全面的智能物联感知技术,对物理世界原先无法量化的数据进行采集与量化;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物联认知技术,实现云边融合、物信融合、数智融合,推动更深层次数据价值的释放。实践团与海康威视大工校友开展座谈,就识别算法、人才引进以及专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交流,在明晰未来发展规划的同时,深切感受到科技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意义。
7月23日,实践团一行走进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深入了解汽车工业的发展轨迹,感受行业“智造”生产的魅力。在吉利汽车集团展厅,实践团成员纷纷坐上展示车,直观感受不同车型的智能化设计,了解前沿科技如何走进生活,为舒适绿色出行赋能未来。吉利控股集团多年来专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坚持“自主突破创新,融合全球智慧,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理念,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级车模块化基础架构,取得了快速发展,在新能源科技、共享出行、车联网、智能驾驶、车载芯片等前沿技术领域皆有所突破。在座谈交流环节,实践队员就“吉先锋校园创新大赛”与企业校友进行了重点交流,在展望智能制造发展前景的同时,体悟智能网联技术的深度融合在工业领域体现出的深刻意义。吉利汽车表示,未来将继续推进“汽车进校园”线下活动,与各大高校进行合作,推动高校科研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科技创新支撑力。
走进能源动力,探寻精细化技能实践的核心价值
7月24日,实践团走访中核运维技术有限公司,探寻中核集团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战略,感受快速发展清洁能源、服务国家战略的企业担当。在企业代表的介绍下,实践团对向着协同共享的集约化发展的中国核工业科技有了宏观概览,认识到了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核工业的大有可为和历史使命。中核运维致力于为核能领域提供全方位的运维解决方案,确保核设施运行的高效性与安全性,是国家核科技工业的主体、核能发展与核电建设的中坚,肩负着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座谈会上,工程师介绍集团人才培养模式和紧缺的技术人才,就如何加强技术实践、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给出建议,让成员们深刻体悟到了“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
走进互联网通信,探寻高精尖人才引进的策略部署
7月25日,实践团一行来到中国移动杭州研发中心,探索“智慧家庭运营中心”的研发奥秘与应用场景,感受智能化家居的魅力与前景。在智慧家庭展厅,实践团成员沉浸于“一根线、一块屏、一双眼、一个家、一公里”的“五个一”家庭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之中,认真聆听“全千兆+云生活”智慧家庭生态的推进历程历程。中国移动依托其在通信领域的深厚底蕴和技术优势,正加速布局智慧家庭领域,致力于构建未来智慧生活的核心平台。通过高度集成的智慧家庭解决方案,实现对家庭环境的全面感知与智能控制;借助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家庭场景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解锁更多生活便捷与舒适的可能性。实践团与四位优秀大工校友代表进行了深入座谈,围绕智能家居技术创新、人才发展战略以及行业未来趋势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实践团成员清晰了学习、合作、沟通、担当四个人才录用考察维度,深刻体会到了科技赋能智慧生活转型的重大价值与广阔前景。
7月26日,实践团一行走进阿里巴巴,一探中国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技术的摇篮之地。实践团聆听讲解员讲述阿里巴巴创立以来的重大变革及其技术发展,切实感受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先锋,阿里巴巴集团始终肩负着推动中国电子商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积极融入全球互联网经济和商业生态圈,为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打响强音。实践团与企业计算机、软件大工校友开展座谈,校友向实践团成员讲述工作情况及职业规划,队员立足专业知识和个人职业规划积极提问,逐步明晰专业细分领域和人才招聘需求,坚定落实专业学习和技能实践的信念。
在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中,实践团深入走访杭州智能制造、能源动力、互联网通信等领域的企业,通过实地参观、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这些企业在数字化开拓、技术创新、智能物联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和领先地位。在未来,实践团将继续关注相关领域发展,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深信,只要不畏艰难险阻,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创新之路,中国“智”造之伟力必将辐射至全世界,在国际社会上唱响中国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