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学子实践纪实:以童心为线,以华彩为笔,绘就乡村文化之魂
时间:2024-08-09 阅读:4191次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下乡”政策,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近期,浙江师范大学“童系五育·华彩承韵”乡村文化振兴实践队来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尚书干村,希望以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此次实践,队员们传承文化,挖掘和弘扬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教育,为乡村的孩子们打开知识的大门。青年学子正以昂扬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刚到村子,实践队员们就开始进行实地调研。他们首先被整个村子的自然风光所吸引。村子被群山环绕,幽绿的池塘镶嵌其中。后山的一大片毛竹将整个村子渲染得更加生机勃勃。在讲解员的介绍下,队员们又发现当地的人文风光又是一绝。尚书干村将文化与教育巧妙结合,凝结成国学大讲堂、文化礼堂、乡村文化展示厅等无数精华。
在对村子有了大致了解之后,队员们对村委工作人员许文钧女士进行了采访,了解当地乡村振兴的发展状况。许文钧女士提到,尚书干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发展思想,绝不允许通过破坏当地自然环境来获得经济发展。如今,尚书干村仍然保留着后山的毛竹林并没有改种经济价值更高的茶树,而是运用各种数字化手段,通过自媒体等手段宣传当地的旅游项目,以期获得经济利益。这片竹林是村子努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真实写照。
接着,实践队走进尚书干村陶艺坊,开启了一次深度的陶艺文化探索之旅。在这次旅途中,队员们不仅亲眼目睹了陶艺大师精湛的技艺,更是亲身体验了陶艺的艺术魅力,最后将此创意加入到后续的“陶艺·智育”课程中。幼儿将会学习陶艺过程中的多个环节和多种装饰手法。在陶艺制作过程中,幼儿在泥与火的交织中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塑造了进一步的审美观。
最后,实践队员们化身为“小老师”,为村子里的儿童们进行丰富多彩的“五育”授课。
在“德育”课上,老师将深厚的“德育”文化渗透到教学中,将国学经典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队员们以“程门立雪”为切入点,向孩子们生动讲述了尊师重道、以礼待人的高贵品质。同时,队员们将尚书干村的“拜师礼”文化融入课程,指导孩子们学习作揖礼和鞠躬礼两个拜师动作,切实做到了用文化助推教育。
在“劳育”课上,授课老师们巧妙利用当地竹林,教孩子用竹子编织蹴鞠。孩子们劳中促思,在制作过程中锻炼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增强动手能力,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生活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在“体育”课上,老师带着蹴鞠进入课堂,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课上,老师们设计了“射门大峡谷”、“蹴鞠彩虹桥”等创意游戏,在愉快的氛围中引导孩子们热爱运动,同时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滚动的蹴鞠洋溢着孩子们的笑容,村子被欢声笑语所包围。
在“美育”课上,老师们致力于教会孩子们鉴赏美、创造美。在音乐课堂上,队员们在音乐中融合了当地的“竹文化”。孩子们根据音乐缓急用竹筒敲击出不同的节奏旋律,两者共同配合,交相辉映。孩子们在浓郁的传统竹文化氛围中,丰富了审美体验,涵养了美学情操。
相聚总是短暂的。伴随着下课铃的响起,浙江师范大学“童系五育·华彩承韵”乡村文化振兴实践队尚书干村之行圆满结束。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队员们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的战略号召,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面向儿童的“五育”课程,提升了当地儿童的文化素养,切实贯彻了“用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主题,彰显出浙师学子的青春风采。(文:赖青瑜、骆雨彤 图:侯玉婷)